[HEPA访谈]段钟平教授:肝衰竭诊疗的新思路与新挑战

2015/10/25 15:14:19 国际肝病网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1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上作了题为“我国肝衰竭诊疗的新思路与新挑战”的报告,《国际肝病》前方记者就相关问题,包括人工肝、抗病毒治疗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等,采访了段钟平教授。
肝衰竭诊疗面临的新挑战
  肝衰竭是非常严重的肝病,如果处理不当约50%~70%患者在短期内病死。经过20年的攻关,我国在肝衰竭的诊疗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结果仍不令人满意。如在无肝移植的情况下,急性肝衰竭患者半年病死率>70%,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也高达50%。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较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①预后判断有待突破。我国肝衰竭患者到大医院就诊时已多是中晚期,此时对预后的判断非常重要。如果早期判断预后较差,可及时推荐患者进行肝移植;如果预后较好,采取积极内科治疗控制并发症可节省费用及肝源。
  ②抗炎治疗有待提高。我国对肝衰竭(重型肝炎)患者大多数都是采用如抗病毒、保肝等的综合治疗。但是这些治疗,特别是抗炎治疗,缺乏针对性。肝衰竭时,炎症程度重,大量肝细胞死亡,最终出现肝功能衰竭。现有的保肝消炎药物作用还不够强,病情仍会进展。所以特别需要一些有针对性的,更强效更快速的消炎药物来迅速控制肝病的炎症、坏死及进展。
  ③人工肝技术有待改进。对肝衰竭患者,内科治疗见效缓慢,而肝移植受肝源限制。因此,人工肝在我国应用较为普及。现有的人工肝主要是非生物性的,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性人工肝研究现在还都没有大的进展。
人工肝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我国的非生物人工肝的应用较为领先。主要原因是,我国肝衰竭患者多,肝移植不普及且内科治疗效果不好,因此对人工肝的需求很大。目前大多数还是非生物性人工肝,其中没有活细胞组织,主要发挥解毒、滤过作用。肝脏的功能十分复杂(包括解毒、代谢、合成等功能),而非生物人工肝不能完全替代肝脏生物功能,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生物性人工肝的研究也遇到了很大的瓶颈。例如现有的生物反应器构成无法替代胆道系统的功能,部分毒素仍然难以代谢排出。因此,还需要新的思路来打破这个技术瓶颈。
抗病毒是肝衰竭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我国很多肝衰竭患者都是因为未进行或不恰当的抗病毒治疗引起。很多患者平时病毒是高复制状态,加上劳累、饮酒等诱因而出现肝衰竭。此时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另一种情况是,患者在使用核苷类药物时随意停药或不恰当使用也可导致肝衰竭。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病毒活动引起炎症损伤最后发展为肝衰竭甚至病死。因此。抗病毒是肝衰竭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抗病毒治疗4大原则:早期、快速、强效和持续
  对于肝衰竭(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尤其是HBV引起时,原则包括:①早期,因为病毒常常是诱发因素,尽快控制病毒来控制诱发因素。②快速,要快速将HBV载量降下来。③强效,采用强效的药物。④持续,患者如果恢复,还需要持续进行治疗并进行随访,避免肝衰竭反弹。如果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采用敏感试剂),说明此时的肝衰竭并不是因为病毒复制引起,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进行其他内科治疗,暂时不抗病毒治疗,但需要严格检测病毒复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