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伦根教授:HBV相关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中的难点和困惑

2015/11/25 16:28:37 国际肝病网
  “第7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于11月20~23日在厦门顺利召开。会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肝脏病杂志》副总编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陆伦根教授介绍了“HBV相关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中的难点和困惑”,并于会后就这一话题接受了《国际肝病》的专访。
  采访中,陆伦根教授指出,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中的难点和困惑比较多,争议也比较多,包括HBV相关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HBsAg阳性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是否治疗及治疗后患者的获益、低病毒载量患者如何进行治疗、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上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差异、HBV相关肝硬化患者需要监测肝癌的发生、以及治疗疗程等方面。
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是否可以选择干扰素治疗?
  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即疾病进程中的假小叶形成。 肝硬化和慢性肝炎在核苷(酸)类似物的选择上基本相同,二者都是以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作为首选;不同的是,对于肝硬化患者,干扰素的选择需要慎重。中国、亚太、欧洲,以及美国的肝病学会指南均明确指出,干扰素治疗仅仅适用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药物选择上,核苷(酸)类似物更安全。代偿期,在选择干扰素治疗时,要考虑其相对禁忌证和安全性;失代偿期,不适合用干扰素,是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如何选择并管理?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性比较好,可以用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对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都相对安全;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极少部分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可能会造成乳酸性酸中毒,但只要在应用过程中,加强实验室监测,就可以避免。总之,通过抗病毒治疗,HBV相关肝硬化患者可以获益,这是毋庸置疑的。
达到治疗终点,停药还是长期治疗?
  相对而言,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毒负荷不是太高,通常,停药标准与慢性乙型肝炎相同。大多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都需要接受长期抗病毒治疗,长期治疗后如果出现HBV转阴,抗-HBs阳性是可以考虑停药的。同时要注意肝癌的监测和随访。
  大会简介:
  “第7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炎学组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协办,《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部承办,于11月20~23日在厦门召开。
  本届大会主题为:临床实践有规范-新指南新希望,科学研究无禁区-新转化新曙光。大会议程包括三部分:“继续教育——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专题研究研讨会”、“第7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和“全国肝脏疾病疑难与经典病例征集与巡展活动-2015年度总评会”,分别于11月20日、21日和22日举行。
  
  大会主席、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学学科带头人、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所长、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红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介绍道:“此次会议主题紧扣2015年全球各大学会、组织对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的更新,对其进行解读;同时,对指南以外、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请专家一一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