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L热点透视]唐红教授点评:HBV隐匿感染儿童的远期随访与思考

2016/4/17 18:05:10 国际肝病网
唐红 杜凌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
 
  编者按:HBV隐匿感染(OBI)是HBV感染的一种特殊状态, 欧洲肝脏研究协会 在2008年制定了OBI标准定义,即利用现有检测技术,HBsAg检测阴性,肝组织或血清中HBV DNA检测阳性。自OBI被正式定义后,便有一些研究报道采取母婴阻断措施获得抗-HBs抗体的婴幼儿仍有一定的OBI检出率。但也有观点认为婴幼儿体内HBV DNA的阳性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目前仅较少研究提供了长期的随访数据。
 
  该研究对75例母亲HBsAg阳性、接受了免疫阻断措施、且曾诊断为OBI的儿童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并观察HBV DNA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基线(2009年)时,所有儿童(年龄为3.57 ± 2.75岁)均为 抗-HBs抗体阳性,5名儿童同时存在 抗-HBc抗体 阳性,没有观察到单独 抗-HBc抗体 阳性;其中28%(21/75)的儿童检测出了HBV DNA(77~9240 copies/mL)。在2012年的随访中,21名儿童中有17人接受随访,HBsAg仍为阴性,但是绝大部分受访者抗-HBs抗体滴度超过了10 IU/mL;有1名儿童的HBV DNA检测阳性(其病毒低至50 copies/mL并携带G145R突变),但在18个月后(2003年)的随访中HBV DNA转阴。
 
  该研究结果提示,对于OBI患儿,HBsAg检测阴性不能完全排除HBV DNA的存在。然而,母婴垂直传播导致的在出生早期的HBV DNA阳性并不一定导致长期隐匿感染。出生后通过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阻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最终清除病毒。因此,应推荐对此类儿童进行定期监测。
 
  本研究是在横断面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随访数据和深入分析,提示了连续性随访监测在婴幼儿患者长期预后判定中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针对OBI婴幼儿,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应持续随访,慎重诊断,常推荐12个月后仍持续阳性再诊断。
 
  此外,研究发现了G145R突变等可能影响HBsAg免疫表位与功能的突变,但是突变出现与OBI之间的相关性暂时并不能被证实。目前已有的几个小样本研究仅能提示这一类型的突变可能影响HBV复制和HBsAg表达或分泌的情况,且研究重点主要关注在对病毒序列的检测分析上。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遗传学、免疫学方面的研究。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抗-HBc抗体 作为诊断HBV感染有一定意义的血清学标志物,在大部分OBI婴幼儿中检测阴性,除了与HBsAg缺失影响病毒的免疫原性有关,可能还与婴幼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相关。
 
  最后,虽然研究结果认为婴幼儿OBI在有高滴度的抗-HBs抗体下最终能将其清除,但是OBI在婴幼儿中的出现提示了免疫阻断措施可能不会完全阻断OBI产生。同时,这种OBI产生的生物学机制和远期预后并不明确,因此对现有免疫措施的优化和对OBI高危险因素的管控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原文链接:Seyed Mohammad Jazayeri, Seyed Moayed Alavian, Ahmad Reza Sadeghi, et al. Clearance of HBV DNA in Immunized Children Born to HBsAg Positive Mothers, Years After Being Diagnosed with Occult HBV Infection. Abstract number: THU-161
 
  专家简介

  唐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主任,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研究室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感染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肝病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病毒性肝炎的分子生物学、致病机理和生物治疗研究工作,特别在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病原微生物(重点是肝炎病毒)的检测方面有丰富的临床和实验经验,Virology J、Liver International、《中华肝脏病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的编委,先后承担二十余项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及综述近200篇,发表SCI论文八十余篇,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四川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