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SL2019访谈丨李兰娟院士:重症肝病治疗的内(肠道菌群)、外(人工肝)夹击

2019/2/22 11:20:16 国际肝病网

编者按:在第28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首日(20日)的肝移植课程中,我国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受邀讲解了“Liver failure and Progress in Artificial Liver”的话题。演讲结束后,李院士受邀向《国际肝病》读者分享了当前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病的意义、未来方向以及重症肝病治疗的新角度——肠道微生态平衡。
 
《国际肝病》:人工肝是肝衰竭等重症肝病患者与肝移植的桥梁,但随着人工肝技术的进步,人工肝的作用还局限在“桥梁”吗?
 
李兰娟院士:人工肝不仅仅是肝衰竭与肝移植的桥梁,它的作用其实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很多肝衰竭早期或中期的患者通过人工肝治疗后成功康复、肝细胞再生、肝功能恢复,不再需要做肝移植。如果没有人工肝,他们就可能发展至晚期,肝移植成为唯一治疗手段。因此,人工肝的应用其实使很多患者避免走到肝移植那一步。
 
另一方面,少数就诊晚的患者,既往有肝硬化或肝癌的患者,需要做肝移植,在等待供肝期间进行人工肝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症状,并且能提高肝移植的成功率,为肝移植创造更好的条件。
 
《国际肝病》:对于接受人工肝治疗的患者,如何判断他们需不需要进行肝移植?
 
李兰娟院士:肝功能衰竭早期和中期的患者,原则上人工肝治疗后,70%~80%的患者可以康复,其余患者可能会需要肝移植治疗。对于晚期的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后只有30%~40%的患者能够恢复,大部分患者需要肝移植。
 
所以判断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肝衰竭的疾病阶段,如前所述;一种是在人工肝治疗期间,根据病情变化判断。对于后者,例如患者接受了3~5次人工肝治疗,黄疸等肝功能指标有所恢复,但很快反弹,甚至达到更高水平,这说明患者的肝细胞无法再生,人工肝治疗只能暂时有效,需要肝移植。
 
《国际肝病》:您的团队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病方面投入了很多研究和精力,能否分享一下团队接下来在重症肝病的治疗方面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李兰娟院士:我们在1986年开始了人工肝研究,经过十年的努力,在1996年取得了成功,并在1998年荣获了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随后我们把人工肝技术向全国推广,制定了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标准,把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疗效判断标准等统统形成了指南文件,供大家应用,帮助大家正确应用人工肝。
 
当前我国31个省市都能够应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但是人工肝治疗的研究远未停止,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人工肝治疗的机制,在人工肝治疗时哪些物质需要补充,哪些物质却是要清除的。
 
我们目前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建立一个更加自动有效判断、更加便捷治疗的智能化人工肝系统。同时进一步完善人工肝的功能,不仅是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代谢功能,还要替代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功能,帮助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在一次治疗时解决多个问题,这样即能提高疗效,也便于推广。如我们现在设计的新型人工肝,包括6个泵,可以同时实现多个功能。
 
另外在生物型人工肝方面,干细胞治疗可帮助肝衰竭时的肝细胞再生、恢复肝脏功能,目前的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我们希望以后能通过细胞甚至基因转移来建立一个真正的体外生物型人工肝。
 
除人工肝外,现在发现肝衰竭与肠道微生物失衡关系密切。如何通过维持或恢复肠道的正常菌群平衡,来预防肝衰竭的发生,或是辅助治疗,提高疗效,也是我们未来的研究重点。目前已经发现,粪菌移植对于肝昏迷高风险的肝硬化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国际肝病》:肠道菌群与肝病的联系密不可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常的肠道菌群是吃出来的。肝病患者是否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或者膳食补充来帮助维持菌群平衡?
 
李兰娟院士:正常的肠道有一公斤细菌。这一公斤细菌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预防外来细菌侵入人体,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帮助减少内毒素的产生等。正常肠道菌群是不能随便破坏的。肝功能衰竭的患者由于肠道的缺血或淤血等会出现肠道微生态的紊乱。而慢性肝病患者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肠道微生态紊乱,也可能引起肝衰竭。肠道菌群紊乱与重症肝病有着非常重要的因果关系和关联关系。
 
临床要注意首先保护肝病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不受破坏,其次要对肠道微生态进行检测,并采取措施帮助患者修复紊乱的肠道微生物平衡,包括粪菌移植等手段。
 
过去我们对这方面不够重视,现在有所认识。所以对合并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我建议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应该慎重,首先选择敏感抗生素。广谱抗生素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可能导致新的继发感染。例如肠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后,细菌从肠道移位到腹腔可引起自发性腹膜炎,成为肝衰竭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肝病》:有很多研究尝试通过检测失衡的菌群来评估肝病患者的预后或是评估治疗应答,当前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吗?
 
李兰娟院士: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肠道微生态的检测技术,例如检测B/E值,即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的比值。比值大于1,说明肠道微生态基本平衡,比值小于1说明存在微生态紊乱。
 
如果发现微生态紊乱,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口服益生菌或类似制剂;进食不足的患者可通过鼻饲管补充稀饭、米汤等流质,给肠道细菌提供营养支持;严重微生态紊乱患者可尝试粪菌移植。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改善肠道微生态,预防肝衰竭的发生,并帮助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