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SL巅峰对话]在中国“消除”慢乙肝——初治患者的最佳长期管理策略

2017/3/9 10:44:25 国际肝病网
  
        在第26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上,《国际肝病》邀请了大会主席侯金林教授、贾继东教授、段钟平教授、窦晓光教授、谢青教授、张欣欣教授、尚佳教授、王宇明教授、唐红教授和韩英教授,讨论初治、经治和特殊人群慢乙肝患者的最佳管理策略,帮助临床工作者“行动起来,治愈肝病”,为中国“消除”慢乙肝威胁贡献力量。本期介绍初治患者的最佳长期管理策略。
 
  初治患者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指南推荐
 
  持续抑制病毒是实现慢乙肝治疗目标的基础,NA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耐药不仅使疾病进一步进展,增加肝脏失代偿和发生肝癌的风险,还增加了后续治疗的难度和长期治疗的医疗成本。为持续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耐药风险,国内外各指南和专家共识均强调,初治时应首选能强效抑制病毒、耐药屏障高的药物,如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和恩替卡韦(表1)。
 
  其中,TDF治疗初治慢乙肝患者8年,98%(HBeAg阳性)和99.6%(HBeAg阴性)的患者达到HBV DNA检测不出(<400 copies/mL),且未检测到相关耐药。其全球注册三期及四期研究、一些回顾性队列研究以及国外多项真实世界研究报告亦未发现与TDF本身相关的耐药突变位点。
 
  表1. 国内外慢乙肝指南抗病毒治疗初治一线方案推荐
  对于初治患者管理的注意事项,侯金林教授表示,治疗前应对患者的肝脏疾病、共病和全身状况,以及其他特殊诉求(如生育)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治疗和随访计划。他强调:“开始选择治疗药物时,一定要选择指南中推荐的一线药物,口服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或恩替卡韦,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可选择长效干扰素或普通干扰素。而不是先选择非一线药物、等应答不佳或耐药后再来调整治疗。这也是当前所有指南一致推荐的。”
 
  张欣欣教授分析了病毒耐药产生的机制,她解释道:“HBV是否会发生耐药与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病毒准种的复制能力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患者既往的NAs治疗史、宿主的药物代谢能力和免疫状态也会影响耐药的发生。临床上预防耐药发生的首要措施是选择强效高耐药屏障的药物,其次是正规服药,第三是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及时处理。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患者既往接受了低耐药屏障药物的治疗(如LAM、ADV),耐药可能性会显著增加”。
 
  韩英教授列举了几项来自欧洲的有关TDF的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加以说明。这些研究的观察周期均在三年以上,共纳入了约一千四百例患者。整体结果显示,接受TDF治疗3年,90%以上的患者达到HBV DNA检测不出。“所以,从长期看,替诺福韦能有效抑制HBV的病毒复制。我国应用TDF的真实世界数据目前还只有一些小样本数据,但也显示该药可有效降低病毒复制,耐药发生率低”。
 
  重视慢病管理和长期用药安全
 
  窦晓光教授则提醒临床医生注意乙肝患者的慢病管理,“乙肝和丙肝不一样,不能在短期内治愈。因此乙肝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十分重要,有时是决定治疗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希望医生能够正确认识患者管理的问题。”
 
  另外,注意长期用药安全也是慢病管理的重要任务。NA的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都较好。但在长期广泛的应用过程中,也报告了一些不良事件。由于TDF与ADV结构相似,临床比较关注其骨骼和肾脏的安全性。但根据现有的证据来看,基线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使用TDF治疗3~5年后,肌酐清除率下降至≤50 mL/min的发生率极其少见(<1%);近1%的患者出现低血磷,其中大多数患者可恢复,无需调整剂量、中断治疗或补充磷。2015年的AASLD指南中认为,ETV和TDF对肾脏和骨骼的长期潜在影响并无明显差异。
 
  侯金林教授在本届APASL上报告的TDF治疗我国慢乙肝初治患者的III期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试验方案组中,治疗5年,不良事件发生率不到1%(0.8%和0.4%),导致停药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仅有2%左右(2.3%和2.4%)。仅有1例患者证实肌酐较基线升高0.5 mg/dL,未停药继续治疗后逐渐下降。未见患者出现CrCl<50 mL/min或血肌酐≥2.0 mg/dl。有3例证实低血磷的患者在基线即存在异常,治疗并未加重低血磷。可见,TDF单药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都很好。
 
  专家们提醒医生,不管应用哪种NA,治疗前都应充分评估患者、教育患者,治疗期间按照指南推荐,定期对相关指标进行随访复查,从而及时做出应对。
 
  初治患者治疗的更高目标
 
  当前最新的乙肝指南均提出了HBV“功能性治愈”的概念,将HBsAg血清学转换作为更高的治疗目标。但干扰素和NA单独应用时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因此学者们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治疗方案。
 
  唐红教授以Marcellin教授2016年正式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的一项全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研究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解释。该研究共纳入740例不伴肝硬化的慢乙肝患者,结果显示初始联合TDF和PEG-IFN治疗(干扰素疗程为48周),HBsAg的阴转率显著高于单用IFN或TDF,48周的累积HBsAg阴转率为7.3%,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5.7%,72周时HBsAg阴转率达9.1%,血清学转换率达8.1%。当然停药后的长期预后还需深入观察。我国学者在干扰素与NA的联合或序贯治疗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为临床提供了参考。相信将有部分合适的患者有望实现有限疗程和临床治愈。
 
  当前不足和展望
 
  贾继东教授指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接受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中,90%选择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但临床应用中非一线推荐药物仍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2013年强效低耐药药物(当时仅有恩替卡韦)的使用比例不足1/3。这一情况到2016年年底虽有所改善,但仍需加强。随着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在中国的上市、药物价格的降低和进入医保(编者注:2月21日发布的新版国家医保目录中纳入了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本采访时间为2017年2月16日,彼时该目录尚未公布),结合指南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临床医生在选择一线用药时可能会更接近指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