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LD访谈]孙惠川教授:肝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进展

2015/10/8 17:25:54 国际肝病网
  “第七届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APALD)年会”于2015年9月18~20日在中国青岛顺利召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肝病研究所孙惠川教授在大会上介绍了肝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并于会议期间就相关话题接受了《国际肝病》的专访。
  《国际肝病》:我们知道您在肝癌领域有深入研究,请您介绍下目前中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情况和治疗现状?
  孙惠川教授:我国的肝细胞癌(HCC)的发病率是较高的,其约占全球的50%。得益于抗病毒治疗、HBV疫苗的广泛使用,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部分地区的肝癌发病率有所下降。文献显示上海地区的肝癌发病率有所下降,而西部等偏远地区却出现上升趋势。总体而言,全球肝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
  肝癌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尚无特异的药物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也出台了各种治疗指南,但是相对于其他肿瘤而言,治疗手段改进仍较为缓慢,因此还需投入更多力量来研究HCC。
  《国际肝病》:目前医疗手段能治愈原发性肝癌吗?
  孙惠川教授:评估HCC治疗效果最常使用的指标是5年生存率。一般将5年生存率超过50%的治疗方法称为治愈性方法。在我们的研究所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中,大约50%患者可存活超过5年,因此外科手术是治愈肝细胞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另外约50%患者因各种原因而病死,这部分病死患者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国际肝病》:肝癌术后复发率很高,您在之前有对不同肝炎背景的肝癌进行根治性治疗后伴随辅助性干扰素治疗的研究,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请您简单介绍下这个研究?
  孙惠川教授:既往认为干扰素是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早先我们研究所的汤钊猷院士、王鲁教授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干扰素可抑制肝癌生长。随后我们开展了临床研究,发现干扰素可减少肝癌患者术后的肿瘤复发并延长生存时间。同时也发现,干扰素并非对每个患者有效。因此我们通过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合作来寻找可预测干扰素对肝癌患者疗效的生物标记物。
  回顾性研究发现,如果miRNA-26低表达,患者就有可能从干扰素治疗中获益;反之高表达时就很难从干扰素治疗中获益。随后我们开展了多中心临床研究来探讨microRNA-26的表达是否真的能和干扰素治疗应答匹配,这个研究还在进行中。
  《国际肝病》:这一研究是否表示无论是否由于乙肝引起的肝癌,用干扰素预防复发都是有效的?
  孙惠川教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结果可在基于上海、香港、日本等地区的患者队列(主要是B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中得到验证。因此,也许这种治疗不用考虑肝癌相关的肝炎病毒背景因素,但这个推测还需由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来证实。
  《国际肝病》:肝癌根治术后还有哪些辅助治疗手段?
  孙惠川教授: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很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种公认的抗癌疗法用于肝癌的治疗与预防复发。现有术后辅助治疗方法如手术后介入、干扰素、化疗药物等的研究显示了差异性较大的治疗效果,但是所有研究都未得到国际多中心研究证实以显示良好的可重复性。我希望未来5年内在这方面能有更好的研究进展。